日前,山东发布了《2025年山东省社会事务进入中小学校园事项白名单》,明确要求牵头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尽量降低社会事务入校频次,控制活动时间,缩小参与规模,减少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未列入“白名单”管理的省级事项,一律不得进入校园。国家层面统一部署开展的事项,后续根据相关部署做好贯彻落实,不再纳入省级“白名单”。
这份制度化的省级“白名单”,无疑给社会事务频繁进校园乱象戴上了“紧箍咒”。
一
社会事务进入中小学校园,本身无可厚非,也不全是坏事。从教育角度说,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事务进入中小学校园,可以丰富校园教育内容,为中小学生成长提供多元养分,对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事务进校园却偏离初衷,好经被念歪,饱受诟病。
比如,有的把“进校园”“入课堂”当成工作抓手,将学校视同辖区单位,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以行政手段、红头文件形式,安排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中小学校园,让学校和师生应接不暇。某地一份调查显示,近年来当地共有27项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内容包括各种APP下载、“小手牵大手”活动、网上学习、表格填写等。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责主业,读书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些不必要的非教育教学社会任务频繁进入中小学校园,直接加重了教师、学生的负担,甚至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学校领导和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那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挤压侵占本该用于教书育人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感,学生也难以专注于学习。
二
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让学校潜心治校办学,让教师安心三尺讲台,培育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学生,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也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此,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开展了一系列给教师减负行动,努力给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
2024年全国两会,“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
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从事主责主业”。
此次山东发布的省级“白名单”正是对上述政策的落地实践。这无疑迈出了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关键一步,在校园外竖起了一道边界,帮学校找到了规范的依据。
比如,严格数量管控,省级仅保留4项核心事务,市县压缩至2项以内;明确“自愿参与”原则,严禁强制摊派、层层加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非清单事务“零进入”。这种“准入+限流+退出”的闭环管理,为校园筑起一道“防火墙”。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之前,山东多地为了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持续做出努力。
比如,潍坊市2022年发布《潍坊市统筹规范非教学类事务“进校园”管理办法》,强化监督问责,开发市、县、校三级监管平台,公布邮箱和电话,受理投诉举报并调查处理;将减负工作成效作为评价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履行发展教育职责的重要依据,纳入对县市区教育综合督导结果。
又如,东营市坚持协同治理减负担,将市级层面各单位申报的53个事项整合归并为9项社会事务、6项督查检查事项分别纳入“白名单”。按照全学段、全区域覆盖原则设立了14所市级减负监测点,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同比压减60%以上。
三
实际上,公布“白名单”,不仅具有减负意义,更重塑了社会事务的教育价值,促进社会事务进校园回归教育本质。
纵观“白名单”列入的事项,具有显而易见的教育功能导向:海洋意识和素质提升活动事项,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海洋意识;毒品预防教育事项、安全教育事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红色基因传承事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要切实减轻师生负担,让广大教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公布“白名单”还需配合相关制度机制保驾护航。比如,强化问责机制、对违规安排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等。
在发布“白名单”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近年来学校、师生、家长反映比较多的社会事务情形,动态列出“负面清单”,从源头压缩社会事务进校园的空间。
此外,还要畅通投诉举报机制,方便教师、家长向违规进校园的社会事务说“不”。
总而言之,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白名单”之外,还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协力办好这项民生实事。
作者:何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