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名言道出了早晨对一天的重要性。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早读则是开启知识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很多中小学将早读课写入课程表,学生的每日学习生活都是从早读课开始的。清晨的早读能够有效唤醒学生的脑力,通过早读的刺激,可以让他们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为一天的课堂学习做好预热和缓冲。
早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能力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早读课,实现高效利用呢?
一
早读课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就像老师为学生烹饪的“早餐”,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正如人们明白早餐有多么重要,却常常因时间精力有限匆匆对付两口一样,半个小时左右的早读常常被敷衍了事,甚至一些学生把早读时间用来补作业,实在是本末倒置。
不必说早读能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一天的精气神,单是在培养学生语感、表达能力及阅读习惯上,早读就有无穷的妙处。
为了让早读课秩序井然,早读课常常都是读语文或英语课文,经常采用课代表领读、全班集体跟读的方式读老师规定的素材,部分学校还将早读课纪律纳入一日常规管理中,朗读整齐、声音洪亮的班级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检查成绩。
偶尔进行一次集体朗读,能明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若长年累月以集体朗读的方式上早读课,一些问题就会愈发凸显:长期固定的朗读素材、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部分学生只是将书本中的文字变成了洪亮的声音,但却未能入脑入心。为了让早读课成为对每个学生都有用的课,应着重挖掘早读课的内涵,充分释放早读课的活力。
二
早读课最大的特点是“读”,而且应该是大声地读。如果同学们都不声不响地自己看书,就会把早读课上成“早自习”。尤其是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非常看重语感的培养,很多学生在做语病题时,能够一下子就判定某个句子有语病,原因就是他们的语感非常好。而语感的获得,主要来自朗读。
早读课就是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的课,熟读成诵是古人读书的不二法门。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肆无忌惮”地大声朗读,这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从而在朗读中感受文字和语言的魅力与内涵,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功效。
早读素材的选用也十分关键。以语文科目为例,教材的选文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可作为早读的重点。为了适应考试作文要求,老师可以印发一些美文和作文素材,让学生进行诵读。也可以读教材课后推荐文章,沟通课内外联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还可以放手让学生找朗读素材,提高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是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他强调了读书时专注力的重要性,只有全身心投入,让学生钻进文本中,用思想去阅读,才能实现阅读的目的,真正掌握知识。
教师应指导学生锻炼“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能力,在读书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用思想与文字内容进行深度互动,实现“钻进去把书读厚,跳出来把书读薄”的理想状态。
三
如何将早读课的价值最大化,还需在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生制宜中积极探索。
老师可以培养班级领读员,不必一直固定人选,每一个到校早、坐姿端、读音准的孩子都可以是当天的“领读员”。当他们背负了责任与荣誉,就会充分发挥自身“领头羊”作用,不仅自己专心致志,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今日我领读”的机制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晨光中的主角。
学生读书时,老师可以进行流动式辅导,穿梭于学生之间,对于发音不准者,轻声示范口型;对于背诵困难户,传授背书“秘籍”等。这种动态的指导能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读”是方法,将知识内化于心、融会贯通才是目的。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即时检查反馈,当这种方法成为早读的习惯,学生在期待展示的适当兴奋和面临考查的适度压力下,会有更高效的学习收获。
早读虽看似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环节,但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早读抓好,让学生在每一个清晨都能充分利用时间,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才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得更远,在学习道路上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校园的琅琅书声是学校的无限生机,是少年的蓬勃朝气。早读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师生共同编织的语言盛宴。当我们用智慧点燃每个清晨,那些跳跃在晨光里的文字,就会化作滋养生命的甘露,见证无数思想的嫩芽破土而出。
作者:袁琳、吴维煊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接触的重要学科之一,承载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培养情感的重要使命。它不仅仅关乎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文化传 ...
民俗文化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给人一种独特的感知和体验。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