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留言建议某市学校取消教学中使用的电子屏,回归传统黑板,理由是频繁使用电子屏容易导致学生用眼疲劳、视力下降。
对此,当地有关部门作出详细回应,强调了现代化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学校在保护学生视力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相关医学专家也指出,不应全面否定电子屏,而应注重科学使用。
图源:摄图网
一
电子屏进入课堂以来,确实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类电子产品对我们生活的渗透中,学生的视力状况也遭受了一定的冲击。
于是,便有像上述网友那样将目光投向了每天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电子屏,认为“屏幕教学”影响学生视力健康。然而,在将电子屏等同于“视力杀手”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一个基本的前提:到底是电子屏本身的问题,还是使用方式出了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呈现,还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探索,电子屏早已不是教学的“附属品”,而是融入课程、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念的一部分。
一图胜千言的现代课堂,很难想象在完全没有电子设备辅助的前提下,如何能够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图文结合、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环节,电子屏提供了超越传统黑板的展示能力,是信息可视化的有力载体。
当然,科技带来的便利,也不应成为忽视学生健康的借口。现代教学不能只追求“技术升级”,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生理负担。这正是为何“取消电子屏”的建议虽不现实,却值得警醒的原因。
一味依赖电子屏教学,确实可能让学生处于长时间高度用眼的状态。但因噎废食地全面取消电子屏,让教育倒退至“粉笔+黑板”的单一模式,不仅脱离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多样性,也将错失信息技术赋能课堂的良机。合理使用与有效监管,是我们在“屏幕时代”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图源:摄图网
二
事实上,电子屏是否会伤害视力,取决于多重因素,比如屏幕的亮度、色温、刷新率、分辨率、使用距离、观看时长,甚至环境光照条件等,都会对视疲劳程度产生影响。
以“时间”为核心控制指标,是当前较为可行的路径。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静建议:儿童持续注视电子屏超过15分钟不利于视力,应加强间歇性休息。这说明问题的核心并非“电子屏”三个字本身,而是如何用、用多久、在什么条件下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他们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能力通过教学设计调节屏幕使用的频率与节奏;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学生健康行为的“隐性示范者”,如果教师自身在使用电子屏时忽视科学规范,学生自然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信息素养,是避免技术滥用的重要一环。
我们还需正视“电子屏依赖”背后的管理盲区。在一些地方的实际教学中,课件制作成为教师工作的“考核指标”,甚至被量化为教学展示的重要依据。
为了追求美观、标准化、形式感,不少教师倾向于全课件式授课,不再手写板书。久而久之,电子屏逐渐从“辅助工具”变为“教学主角”,真正应当传达的教育内容反而被外在形式遮蔽。此种倾向,不仅不利于学生视力健康,也容易让课堂互动性下降,形成“读屏教学”的模式化套路。
图源:光明日报
三
如果说传统黑板教学有其直观性与互动性,那电子屏教学则拥有更强的资源整合与表达能力。理想的状态,当然不是一边倒地全盘替代,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融合的方式。例如,可以将黑板用于演示关键知识点或板书学生的发言成果,用电子屏展示复杂图形、动态演示或补充材料,做到“屏板结合”,扬长避短。
不仅是教学本身,学校的整体作息安排也需同步调整。在日益电子化的校园环境中,室外活动和休息时长愈发显得宝贵。许多学生在校内面对电子屏,在校外还要使用平板、手机完成作业,这种“视疲劳循环”是近视问题难解的根源。倘若不在教学设计和生活作息两方面同步调整,仅靠限制课堂上的屏幕时间,恐怕治标难治本。
我们也应关注到学生自身对视力保护意识的培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的引导过程。通过开展科学的视觉健康课程、专题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爱护眼睛”“怎样科学用眼”,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防护,才能实现更长效的改变。
一块屏幕的使用方式,关乎的不仅是学生的一双眼睛,更折射出教育系统对健康、效率与理念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度。与其“关掉”电子屏,不如在制度设计、教师行为、学生习惯等多个层面“重新打开”电子屏——打开的是科学使用的方式、合理监管的机制、健康教育的路径。
技术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如何使用。当前要做的,不是用恐惧裹挟进步,而是以理性规范使用;不是用复古拒绝变化,而是用智慧协调发展。毕竟,教育的真正现代化,不能以健康为代价,但也不应以拒绝技术为代价。
作者:刘超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日前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伴随着近期新课标的发布、“新高考”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融入“三新”理念,推进课堂变革,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