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教视点
系统转型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22 16:4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井光进 A+A-
-分享-

  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各项任务目标,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教研力量的赋能,需要构建起专业强、效率高、行动快的高质量教研体系。从实践视角看,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既要落实党和国家要求,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师生成长规律,还应有具体策略与路径。

  推动教研职能转型,更好地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推动教研定位、重点领域、教研方式、激励评价、数智赋能等方面转型升级,在具体过程中,可通过推动幼小初高学段贯通教研和跨学科一体化教研,与育人方式变革相统一。通过突出素养导向,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教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统一。通过实施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相一致的教研改进,与促进教师发展相统一。通过将教研融入各项教育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相统一。通过落实好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新要求,推动教研工作与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相一致。通过系统化转型,实现教研内容课程化、教研方式课题化、教研管理体系化、教研活动行动化、教研过程人文化,以高质量教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优化教研体系,推动教研工作实现融合协同。立足大教研观,优化市、县(市、区)、校教研主体,建立健全五级教研机制,定期开展合作教研,构建大教研共同体。在与高校搞好协同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开放教研意识,与国内知名高校、教育发达地区教研机构、高端教育智库等建立合作教研、科研机制。立足区域实际开展跨区域教研,搭建具有示范性和引领力的地区高质量教研平台。校本教研质量事关学校办学质量,突出教学基本环节改进教研,在备课、上课、作业、指导、评价等领域,规范教学基本流程。全面建立学校教研能力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学校教研质效指导和评估。创新学校教研机制,实行基于学校办学实情的分层分类评价机制。可通过制定实施学校教研组(学科组)长的管理激励评价办法,整合各学校研究力量,形成有效竞争与充分合作的教研新形态。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激励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教研,营造教育系统心无旁骛地抓业务、搞研究、提质量的良好氛围。

  改进教研方式,不断提高教研工作质效。立足教研机构职能定位,树立全员教研意识,探索建立教研工作与岗位业务工作“双线管理、‘一岗双责’、综合评价”制度。实施初高贯通教研,按照初中、高中贯通的方式,组建教研团队,用高效教研凝聚初高贯通的合力。实施幼小衔接教研,统筹设置小学、学前教研岗位,配备教研人员,开展一体化教研。实施职普融通教研,探索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由中学段教研员承担,技能类教研人员分大类设置牵头人,实行教科院、学校、企业“三位一体”有组织的团队式、项目化研究机制。实施总体贯通教研,诸如音、体、美以及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生涯规划、学校治理等领域的教研,可实行全学段教研。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智能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学校管理分析,推出示范型课堂教学范式。聚焦备课、作业、考试、测验和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观察等领域,加强新型教研工具开发,助力教师减负赋能。

  提升教研队伍素养,夯实教研系统人才根基。鼓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加入教研队伍。配强各阶段各学科教研员,引导各地设立专兼职教研员岗位。遴选一批兼职教研员,组建专兼职一体化的教研团队。推行教研人员流动“旋转门”制度,实行教研员任期制管理,聘期满后原则上交流任职,解决好教研员长期脱离一线课堂的问题。制定基于岗位的教研员职称竞聘推荐办法,突出学科质量和工作质效。完善专兼职教研员评价办法,实行学年度全员述职评议制度。建立教研员与教研学科教学质量、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成效等因素相挂钩的评价制度。定期表扬优秀教研员,培养一批教研“大先生”,助力打造区域教育、区域教研品牌,以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教研队伍建设。

  突出重点所在,精准把握教研转型实施路径。在做好各项常规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当前应当重点突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在市、县教研机构中组建拔尖创新学生指导中心,统筹各方资源,建设定制化培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二是加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和研究力度,可探索组建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研究院,着力培养一支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队伍,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群体的培养;要强化教育评价改革研究,与部分高校合作建立评价改革研究平台。三是抓实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采取与专业性质量监测机构合作、选聘专业化监测人员等方式,对所属学校建立起质量监测、评估和改进工作体系,发挥质量监测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四是加强教育战略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育理念更新、制度机制建构、人的动力激发、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推动,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教研工作系统转型的全链条、全过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博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委会副秘书长)

作者:井光进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当“减脂风”吹进高校

从减脂餐的创新推出到减脂课程的广泛开展,再到学生们积极探索健康生活方式,每一步都彰显着高校对学生健康的重视。

04-02 10:2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日前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04-02 15:2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教学评一体化让新课堂更具吸引力

伴随着近期新课标的发布、“新高考”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融入“三新”理念,推进课堂变革,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 ...

04-02 15:4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